2025 年 3 月,亚马逊一则物流政策调整公告引发跨境电商圈震动:自 3 月 31 日起,FBA 库存丢失或损坏的赔偿标准将从 “销售价” 改为 “制造成本”。这意味着卖家若遭遇货损,获得的补偿可能不足原金额的一半,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。
新规明确,亚马逊将根据商品的制造成本(即采购价或生产成本)计算赔偿,而非此前的销售价格。例如,若某商品售价 100 美元但采购成本仅 50 美元,未来赔偿将直接减半。此外,卖家需主动提交详细成本证明(如发票、合同),否则平台将基于市场数据估算,这一估算值往往低于实际成本。
值得注意的是,买家下单后发生的货损仍按销售价赔偿,但 “下单前” 的库存损失则完全按成本计算。这一划分将迫使卖家重新评估库存风险,尤其是高利润低货值的商品,潜在损失可能远超预期。
卖家控诉的问题
估价不公:收藏品等特殊商品价值被严重低估;
举证责任不合理:卖家需主动提交成本证明,操作耗时且复杂;
补偿不全面:未涵盖运输、人工等运营成本;
成本估算随意:平台估算值常低于实际成本,部分案例差距达40%;
潜在利润损失:若商品找回后被平台出售,卖家可能血本无归。
卖家应对与行业影响
许多卖家已尝试提交索赔但遭拒,部分因成本差异过大被系统自动驳回。有卖家表示可能转向沃尔玛、eBay等平台,或自建网站以规避风险。日本卖家则通过优化物流(如缩短备货周期)和关税申报策略降低成本压力。
综上,亚马逊新政通过压缩赔偿标准转移运营风险,引发卖家对平台公平性的质疑,可能加速卖家生态的分化。
© 版权声明
文章来源于网络,文章内图片除原创外均精选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转载仅用于资讯传播分享,如有侵权请联系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。